5月22日,科技日报记者获悉,中山大学药学院(深圳)王巧平教授团队和中山大学药学院万国辉教授团队为致死性蘑菇——毒鹅膏菌中毒,找到了一种潜在新的治疗药物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《自然·通讯》。
毒鹅膏菌长得很低调,乍看起来与普通无毒蘑菇颇为相似,因此很容易被误食。毒鹅膏菌又叫“毒伞”,产生剧毒成分“α-鹅膏蕈碱”(AMA)。α-鹅膏蕈碱对人的致死剂量可低至0.1毫克/千克,而一个单独的毒鹅膏菌中α-鹅膏蕈碱的含量就达15毫克,也就是说,误食一株毒鹅膏菌就足以使一个成年壮汉死亡。
“鹅膏蕈碱中毒会引起急性肝损伤等一系列症状。目前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洗胃、催吐和非特异性的药物治疗等。由于其毒理机制不明,因此目前缺乏特效解毒药物。”王巧平介绍。
对此,王巧平表示,科研团队采用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与虚拟药物筛选技术相结合的研究策略,发现一种诊断试剂吲哚菁绿有望治疗毒鹅膏菌中毒。
“我们通过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来寻找药物开发的蛋白靶点。我们用α-鹅膏蕈碱测试基因敲除细胞库,找出那些特定基因被敲除后可在毒素的压力下存活的细胞,并富集这些存活细胞的DNA进行测序,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,从而找出毒素杀死细胞所需的基因和信号。”王巧平说。
研究团队发现STT3B蛋白及其所在的糖蛋白修饰通路对α-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至关重要。N-聚糖合成抑制剂和STT3B的敲除,均能很好地减轻α-鹅膏蕈碱的细胞毒性。
接着,研究团队开始研发STT3B抑制剂,使用分子对接技术虚拟筛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批准的药物分子库,找到了34种潜在STT3B抑制剂。随后,他们在细胞中对这些候选药物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,发现吲哚菁绿(ICG)可以很有效地阻止α-鹅膏蕈碱引发的细胞死亡,减轻毒素对小鼠肝脏类器官的损害作用。
最后,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来验证吲哚菁绿的治疗效果。他们给小鼠注射一定量的α-鹅膏蕈碱,然后在不同时间点给予吲哚菁绿治疗,发现在注射α-鹅膏蕈碱后1—4小时给予吲哚菁绿,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小鼠的中毒症状。
王巧平谨慎地表示,目前还不确定吲哚菁绿是否在人类体内具有类似的效果,这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国家铁路局:2022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
据国家铁路局网站消息,近日,国家铁路局发布《2022年铁道统计公...
微软:全球超过10亿用户正在使用Windows,
感谢IT之家网友Coje_He的线索投递!,虽然微软很少提供有关...
618想换PC?这几款攀升DIY台式机福利满满,
618电商大促的战火已经燃起,想趁这个机会更换电脑、升级装备的小...
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确定景海鹏四次飞天创纪录
经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,神舟十六号航天员...
农发行南和区支行创新“业务知识大讲堂”提升员工素
今年以来,农发行南和区支行结合支行ldquo;周四学习日rdqu...
奇瑞-PPG数字化色彩实验室正式揭牌:开创中国汽
5月27日,由奇瑞汽车与全球领先汽车涂料供应商PPG联合共建的数...